赤水市红军长征路上穿风坳关隘完成修复
穿风坳关隘位于赤水市元厚镇和丙安镇交界处,原寨门由巨型丹霞条石浆砌而成,始建于清代。寨门宽约 10 米,门框厚度 2 米,高 5 米,横梁正中镌刻有楷书“昇平團卡”四字,曾是川盐入黔仁岸古盐道丙安至元厚段陆路重要关隘。
贵州素不产盐,历来由四川运入。贵州共有四大盐运口岸。其中,经仁岸转运的盐主要经赤水河转陆路运入贵州境内,因赤水河航道滩险水急、道路崎岖,转运十分艰难。清光绪三年至六年,丁宝桢任四川总督。为振兴经济,便启动修缮盐运通道事宜,差遣四川候补道唐炯招请民工,在修缮疏浚、整治赤水河航道同时,维修道路、桥梁。对丙安场经穿风坳至陛诏渡口运盐山路进行整修、扩建和改道,修缮为一米宽左右的石板路,缩短了原来路程,穿风坳关隘为“昇平團卡”,设驻有保商团,一为收取税赋,二为防匪患。从此,商贾来往络绎不绝。辛亥革命后,川、滇、黔军阀相互混战,经常从此经过,关隘作用尤其明显。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分左、中、右三路挥师北上,计划经赤水地域进入川南北渡长江,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建立根据地。其中右路纵队红一军团红二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参谋长李棠萼及杨成武等指挥员的率领下,于1 月 25 日从猿猴(今元厚镇)下游陛诏渡过赤水河,经穿风坳、丙滩场(今丙安)、风溪口,复兴场进军赤水县城。1 月 27 日在复兴场与川军达凤岗旅发生激战,因受地形不利影响和川军章安平旅从黄陂洞赶来增援,红二师主动撤出复兴场,经风溪口渡过赤水河,转移至丙安场。随后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返回元厚地域集结。主力部队再次翻越穿风坳,从陛诏渡过赤水河,于28日驰援青杠坡战场,并留下后卫部队在穿风坳阻击复兴场方向尾追的川军达凤岗旅。箭滩遭遇战后,红九军团奉命从官渡(原习水县城)经矮南垭、鸡飞岩翻越二郎坝大山到葫市与红一师会合,随后派出一支部队前往穿风坳接替红二师后卫部队担任阻击任务,直至红军主力一渡赤水转移后,才经马鹿坝向四川古蔺方向转移。
穿风坳关隘见证了军阀混战和川盐入黔的艰辛,更见证了红军长征转战的光辉历史。但由于年久失修和自然风化等原因,关隘寨门垮塌毁坏,亟待修复。
贵州省启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后,赤水市加大对红军长征历史步道的保护和修复,赤水元厚至风溪口路段(又称穿风坳红军长征步道)列入了贵州省首批10 条“最美红军线路”保护修缮,地方文旅部门和相关乡镇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启动修复。现已根据历史照片完成了关隘寨门修复工作。
【下一篇】: 赤水河谷中国生物钟酱香酒理论研究又一新成果
- 赤水市市情简介 2024-05-28
- 赤水市红军长征路上穿风坳关隘完成修复 2021-03-25
- 赤水河谷中国生物钟酱香酒理论研究又一新成果 2013-02-05
- 赤水正宗晒醋,认准“黔老翁” 2019-06-04
- 赤水市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训班圆满结束 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