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份执着
马强,1970年8月出生在一个竹扇艺术家庭,自幼随祖父马荣申及父亲马富乾学习制作扇子工艺、雕刻、绘画等技术,从小耳濡目染,对竹扇的这份喜爱、这份执着一直陪伴他度过了这么些年,至始至终从不放弃。从初中毕业后一直在从事扇子的研究、生产、销售,维护老一辈的传统技艺,在钻、据、切、削、雕刻、绘画中深深的种下了一颗种子。
一、在最艰难的时候努力闯出来
1996年,经营了几代的传统竹扇因其家庭的大变动,从旺到衰的过程只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几代人的传统技艺经不住当时人们的下海务工经商,传统技艺第一次面临几乎要倒闭的危险,经过深深的思考后,心中的那份不舍、执着让他留了下来,再创业的道路是艰辛而坎坷的。一切从零做起,借遍了亲戚朋友的钱,组织了几个老工艺人,重新开始了竹扇厂、竹扇工艺培训等,成功的培训了几十个竹艺学员,为了加强自己的学习,拜师南名家张文健门下,主攻学习研究国画山水,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后在全国近百余家报刊杂志发表国画山水、书法、雕刻、摄影作品,同时宣传推广扇子的制作方法,渐渐的扇子厂有了起色,恢复了生机,全竹扇也得到了书画家们的青睐,迎接了一批批字画家来厂留字作画,当时来的有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李半黎、四川省博物馆原馆长何世珍、贵州省文联原主席、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杨长槐等从多书画名家。2005年,中央电视台到扇庄对其雕刻、绘画、制作等工艺进行现场拍摄报道;2006年竹扇荣获“开磷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遵义名创”优秀奖、二等奖;2007年荣获“多彩贵州”“遵义名匠”称号、2008年荣获“瓮福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三等奖,2009年“国密董酒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三等奖,这些年的努力他所开的马记扇庄先后获得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大赛及能工巧匠选拔赛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等奖项。闯出了新的天地,2016年11月参加第二届中国(张家港)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金菊奖”作品他的《全竹工艺扇》获得了银奖,2017年马记扇庄通过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马强成为了竹扇制作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十几年的执着,终于维护了这项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坚守这份“扇凉”坚守这份理念
在一次次获奖中,一次次的协同努力中,一次次的坚守、一次次的执着。证明了一个有信念并且能坚守这份信念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这个始清代,距今100多年的历史产物不仅没有变成失落的文明,也没有成为永远的历史,在执着的坚守中完整的保留下来了,2015年马记扇庄在政府的扶持下从复兴古镇搬迁至赤水市经济开发区小微企业孵化园,马家两兄弟继承着祖辈传下来的这项“扇凉”的事业。制扇工艺过程虽然辛苦繁杂,但是一直保留着最初的纯手工技艺,产品制作开始有大的提升,经过在全国各地交流的学习中后,开始了产品的多样化发展,结合传统改良的新方式,全竹扇换了新的方式存留在人们心中,新的品种包括风景贴扇、镂空雕刻扇、扇骨雕字、全竹手工绘画等挂扇技艺。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三、传承中让“扇凉”做到更好、走的更远
经过产品的改良,2016年竹扇在销售上开始了制作销售多样化,满足了人们的个体单一化要求,开始了私人订制,网上订制。只要你想做都能全方位满足顾客的要求,比如扇面刻人物,绘画人物、风景等的私人制品。2016年私人、公司、单位等单独订制达20000把全竹扇,竹扇的多样化改良深受人们的喜欢。2017年在赤水市全面开展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培育了一批手工技艺学员,真正做到“一技在手,一生不愁”,也完整的把这个项传统技艺长远的传承下去,充分发挥了传承也是另一种美。
- 赤水市市情简介 2024-05-28
- 赤水市红军长征路上穿风坳关隘完成修复 2021-03-25
- 赤水河谷中国生物钟酱香酒理论研究又一新成果 2013-02-05
- 赤水正宗晒醋,认准“黔老翁” 2019-06-04
- 赤水市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训班圆满结束 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