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乡村振兴战略掠影
日前,按照“山地、高效、特色、安全”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山地生态特色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各地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实现一、二、三产高度融合发展,引导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大力推进山地生态特色水产产业链建设。2018年第一季度全市新增生态水产1200亩,水产品产量1250吨;利益链接贫困户188户,贫困人口368人。官渡镇五里村原本是一类贫困村,该村72名产业贫困户特惠贷5万元入股,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成立了“赤水市绿恒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项目经费支持下,依靠长嵌沟天然水域,兴建“立树天水产养殖基地”,规模养殖泥鳅、黄腊丁、青驳、草鱼、鲤鱼等。该基地是集生产经营、旅游观光、休闲垂钓于一体的生态绿色产业,采用“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群众117户,依靠水产养殖走上了致富之路。
促进农旅一体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两河口镇马鹿村原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围绕“旅游、蔬菜、生态鱼”三个产业发展,2018年预计种植时令无公害蔬菜若干亩;已建成生态鱼养殖基地50亩,投放鱼苗12万元,并大力发展山塘、水坝生态鱼养殖;2018年申报浴佛岩3A乡村旅游景区打造,百米大滩纳入风管局和谐社区打造,继续开发龙潭瀑、泥河沟等景点,该村已顺利迈向同步小康。
随着“春风行动”的深入开展,产业农民抛开了“等、靠、要”的消极落后思想,树立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志气,自主创业热情高涨。许多农民主动调减低效传统籽粒玉米,在产业发展思维上、方式上、效益上有了新的突破。
两河口镇盘龙村农村妇女卢世珍,因居住大山之巅,不通路,缺少产业发展的技术和经验,成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经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养殖类培训后,她开阔了眼界、树立了信心,先后筹资20多万元,在自家林地里修建起两个养殖场,发展起林下散养鸡和黑山羊产业,开始了艰辛的创业路。在2015年5月,她的鸡场遭遇山洪和冰雹,直接亏损了十几万元;2016年,受禽流感影响,养鸡销路持续低迷。虽然养鸡发展道路屡屡受阻,但她没气馁,幸亏养黑山羊产业发展顺利。加之公路又硬化,运输难题解决了,产品销售渠道顺畅。如今,她的养殖场达到了黑山羊100多头,跑山鸡200多只的规模,通过勤劳致富,成功实现了脱贫。
丙安镇艾华村唐尚秋、赵中楷两位农民,为了科学养殖石蛙,专程到湖南、重庆等地学习技术,掌握了一套石蛙养殖繁殖技术,他们于2013年开始流转土地上百亩,利用山上无污染的泉水,因势利导地建造了石蛙生态养殖池,创建了“赤水市冷泉石蛙养殖场”。他们在引种、饲养等各个方面实施科学化精细管理,通过引种扩繁,逐步扩大饲养规模。目前,这些成蛙的市价为每市斤120至180元,这是我市首家成功的规模化石蛙人工养殖基地。今后,他们还将修建生态鱼池,栽种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 赤水市市情简介 2024-05-28
- 赤水市红军长征路上穿风坳关隘完成修复 2021-03-25
- 赤水河谷中国生物钟酱香酒理论研究又一新成果 2013-02-05
- 赤水正宗晒醋,认准“黔老翁” 2019-06-04
- 赤水市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训班圆满结束 2019-05-14